遙想當年,家里培養出一個大學生,是多榮耀的事!可現今卻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狀態。
為什么大學生貶值得這么厲害?其實大學生之所以會不值錢不外乎三大原因:量大、與企業需求不匹配、質量差。
高校擴招下,大學生堆積成山
2017年中國大學生畢業數量770萬,也是就是說每年國家要為這些大學生提供700萬左右的工作崗位才能解決這部分人的工作需求。
這個數字已經趕上了歐洲一些國家的人口總和。毫不客氣的講,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是導致大學生不值錢的根本原因。
遙想80年代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大學生當兵都算是一種資源浪費,只要有高校畢業生就會被安排到很關鍵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服務;和當下大學生的待遇是天壤之別。
這就是供需變化帶來的影響。
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沒有概念
選專業不是老師給的建議啊,就是老爸老媽給做的決定。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一開始就缺乏主見也是導致大學生不值錢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當初怎么會選這么個專業”
大多數大學生在選專業上的失誤,導致很多人在剛步入大學校園時就對自己的學習缺少興趣,更何況說要學好了。
大學課程設置落后
“大學里學的沒用,有用的大學里不教”這是很多大學生和企業共有的觀念,而這也是一種現實。
為什么現在很多企業招聘大學生之后需要培訓,就是因為大學四年的學習,大學生學習的并不是當下就業市場上實用的技能和知識,很多學生為了找份好工作,甚至需要一邊上大學一邊上補習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大學生群體性放縱
通宵、泡吧、談戀愛、逃課,如今的大學早已丟失了嚴謹、權威的學習風氣,轉而變成了娛樂性場所。
大學生群體的放縱生活,全面降低了大學生群體的質量,在技術崗位上不達標,在文學領域上沒沉淀,在理學領域上沒建樹,這就是如今的大學生。
長此以往,在社會上,就有了大學生越來越多,質量卻越來越差,實用性也越來越弱的現象。
其實,在當代社會,人才的衡量標準,早就不是唯學歷論了,而是唯能力論。而塑造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選對一個高薪、有發展前景的行業,而一旦選擇好,就勇往直前的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