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周刊》創刊于1998年,伴隨中國互聯網產業的腳步成長至今,完整見證和記錄了網絡時代的風云變幻,潮落潮起,是目前中國互聯網和IT業界成功的主流商業雜志之一。
中博教育成立于1999年,始終跟隨互聯網的發展腳步,至今為止20年,投身教育,精耕細作,改革創新,不斷壯大,走在中國IT教育界的前沿。
就是這樣的兩大強者企業,十分有緣,成立相隔僅一年,而此次經由其優秀代表人物牽線,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在互聯網周刊的訪談中,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肖睿先生。
縱觀肖睿的職業生涯,就會發現他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
14歲就被吉林大學少年班選中,攻讀人工智能專業。吉林大學少年班人工智能專業畢業之后,肖睿進入王選院士領導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擔任北大軟件學校特約講師、北大學習科學實驗室特約顧問//國內首批PMP(項目管理專家),與此同時還擔任勞動部和教育部行業崗位標準評審專家。由于后來對教育行業感興趣,又拿下了北大教育學博士。
但其實肖睿原本設想的職業發展并不是這樣的,他想畢業去硅谷,然后在30歲退休,成為一個像寫出計算機領域經典著作《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藝術》的Donald Ervin Knuth(注:本文用唐納德·克努特這一中文譯名)一樣的人,少年成名,坐享快樂。
但在他那個時代,是中國IT技術發展大好的時代,當時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擁有來自北大、中科院等頂尖院校的頂尖人才,其中包括新浪網創始人王志東,360創始人周鴻祎等互聯網牛人。當時國內很多微軟技術方面的書籍,都是肖睿和伙伴一起翻譯完成。在寫windows程序的時候,他們看的都不是公開的SDK接口,而是要看未公開的接口。就像是使命一樣,在27歲時,命運轉了個彎,肖睿進入了職業教育行業,從此在這個行業里大放光彩。
2001年,肖睿走到職業道路的岔路口,在他面前有兩條道路可選:要么去微軟研究院,要么去硅谷。硅谷是他的夢想,而且他已經拿到了綠卡,如果沒有如果,我們所見的也許是在另一半球的肖睿。在他等待的當口,北大方正的一位前同事,也是中博教育職業教育的創始人楊明來找他幫忙,中博教育要進軍IT教育領域,急缺一位在企業有技術研發經驗,同時又有管理經驗的高管。由于朋友的邀請盛情難卻,肖睿本著暫時幫忙的想法,答應先做3-6個月。但是到了中博教育之后,肖睿強烈地感受到培訓這個行業的價值。當時說干3-6個月,結果一干就是十幾年。
中博教育的IT培訓教材,正是來自肖睿一手組建并領導的中博教育職業教育研究院。中博教育IT職業教育十八年,培養了八十五萬優秀IT人才,彌補了國內IT行業巨大的人才缺口,對國家的IT行業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次偶遇,想要30歲退休的技術控肖睿一腳踏進了IT教育領域。硅谷不去了,30歲之前不想退休了。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讓平凡的人不平凡,讓優秀的人更優秀。他覺得將先進的IT技術、企業急需的IT技能,轉化成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專業人才,是一件非常有價值也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讓更多的人,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生活,這是他作為IT教育學者的使命,也是他肩負的責任。
在中博教育,肖睿帶領編撰了第一套針對零基礎學員的軟件開發教材。在這之前,社會上一直有一個誤解和偏見,認為只有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學過高等數學和英語的人才能學會軟件開發??墒切ゎMㄟ^自己的親身技術經歷和團隊管理經驗,發現現實并不是這樣。大學生進入企業的第一年也無法直接進行軟件開發,原因是他們在學校里學的東西太理論化、技巧化,沒有接受過實際的軟件項目工程訓練。而沒有上過大學計算機課程的人,也并非不可以學會軟件開發。如果僅僅開發應用系統,并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和英語水平,只要接受系統的專業技能訓練,就能夠適應企業崗位需求,開發出優秀的軟件?;诖耍ゎьI技術人員開發了一套零基礎軟件開發教材ACCP。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在教材剛剛投入市場的時候,很多專家都懷疑這件事情的可行性。但是中博教育用十幾年的發展,八十多萬的優秀學員,證明這件事情不僅可行,還非常成功。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隨著中博教育的不斷發展壯大,成就感、責任感、使命感促使肖睿愈發向上。肖睿帶領的中博教育職業教育研究院,一直保持著教材每18個月就更新一版的頻率,以保證學員所學內容是同一階段主流、企業需求量大的技術。2008年12月,調研公司IDC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博教育職業教育市場份額達39.8%,連續8年穩居中國IT培訓市場占有率第一?!督夥湃請蟆返奈恼吕镌鴮懙溃帏B模式的顛覆性,一是提出了這樣一個人才新概念,另一個是采用麥當勞式特許連鎖加盟的模式,并加以規范管理,將培訓面鋪開,讓更多人受益。
一次教育,真的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因為中博教育職業IT教育是一群有夢想有情懷有責任更有使命的人創建的,縱使歲月蹉跎,但是初心依舊不改,有智慧的人才能逐步改變這個世界!